在產能過剩和燃料成本高企的雙重壓力下,發電企業利潤微薄,讓利空間逐步縮窄。而新放開的售電公司數量劇增,盈利依賴價差模式單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售電之間的沖突很難避免。遇到問題,相關公司應向市場找辦法。
今年電力市場新聞頻發。繼寧夏煤電頂牛、山西電企集體涉壟斷被罰后,河南電力市場又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多家獨立售電企業找河南政府主管部門訴苦,建議政府加強對電力企業的監管力度。
6月14日,河南電力交易中心發布補充公告,將合同提交的截止日期延后至19日,并將發電企業電量限額進行了調整,從核定的2500小時上限提高到3000小時。
分析人士認為,截止日期延后意味著轉機的出現。但這場博弈仍然暴露出這一輪市場化為主的新電改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復雜艱巨的挑戰。
在產能過剩和燃料成本高企的雙重壓力下,發電企業利潤微薄,讓利空間逐步縮窄。而新放開的售電公司數量劇增,盈利依賴價差模式單一。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售電之間的沖突很難避免。
發售電企業“頂?!?br />
6月初,河南省電力市場迎來了第三次雙邊協商,部分售電企業在協商過程中發現,當地發電企業可能已經達成價格聯盟,“統一口徑為6厘”,這比之前他們預期中2分左右的降價幅度相差深遠。
2分這個預期,是售電企業參照河南年初集中競價1.5分的降價幅度及臨省山東約2分左右的降價幅度。在上述售電公司中,不少公司為了拿到用電大戶的合同,提前簽署了1分的保底合同,這就意味著,如果接受了發電企業給出的降價6厘的批發價,那么就要售電企業自己承擔度電4厘的虧損。
不僅如此,在澠池縣還出現了產業園區同意由一家發電企業獨家包攬整個園區全部售電業務的情況。同時還有傳聞稱,一些發電廠拒絕賣電給民營售電企業。
一連串的壞消息讓民營售電企業們如坐針氈,如果發電企業對民營售電關上大門的話,買不到電的獨立售電企業最終只能出局。
6月13日,河南多家民營售電企業代表向河南省發改委等主管部門遞交文件訴苦,稱河南多家發電企業抱團涉“價格壟斷”,建議政府加強對電力市場監管力度,“市場健康長遠發展需要公平公正公開的制度和規則的約束,建議加強對電力市場的監管力度,規范交易行為,避免擾亂市場或壟斷市場的現象發生?!?br />
對此事,鬧矛盾的另一方,河南多家大型發電企業則未見任何公開表態。而河南電力交易中心14日發布一則補充公告,將合同提交的截止日期延后至19日,并對發電企業電量限額進行了調整,從核定的2500小時上限提高到3000小時。
據河南省發改委3月15日印發的《2017年全省節能減排發電調度企業年度基礎發電量方案》,今年河南省安排直接交易電量規模在800億千瓦時。但截至目前,河南前后組織了一次集中競價交易和兩輪年度雙邊協商,成交量仍未突破300億千瓦時。
華創證券能源電力分析師王秀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河南電力市場的案例中,發電企業抱團雖對售電公司而言有“壟斷之嫌”,但也在情理之中。
王秀強稱,在去產能等因素驅動下,2016年下半年開始煤炭價格持續暴漲,燃煤發電企業的業績均大幅下滑。在當前的市場行情下,參與電力市場交易意味著自降電價?!叭ツ瓿醢l電企業尚有余糧,讓利的盛況在廣東出現過。但在當前狀況下,一些發電企業在虧損邊緣掙扎,再讓發電側吐出讓利空間幾無可能。”
“在售電公司的生存法則里,賺取價差不是長久之道,也不是售電公司核心競爭力所在。尤其是平臺類售電公司(皮包公司),輕易就能賺取高額收益同樣不復存在?!蓖跣銖娬J為,從前期改革的實踐來看,售電公司未來能獲取的價差一定會越來越小,出路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提高售電規模,二是牢牢把握用戶市場需求,用戶是售電公司的衣食父母。
“新的電改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目標是在發電和售電兩端引入更多市場競爭。遇到問題,售電公司應向市場找辦法,而非靠政府討說法,此舉恰說明售電公司的市場意識需要提高?!蓖跣銖姺Q。
堅持市場化導向
發生在河南的發電與售電博弈,并非電力產業格局重塑中的孤例。
今年3月,寧夏曾曝出煤炭企業神華與發電企業間因電煤價格難以協調,發電企業將矛盾公開并訴諸地方政府的案例。
6月,媒體又報道了山西電力反壟斷第一案的相關進展。今年4月份,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國電山西分公司等火電企業共計25個當事人被山西省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下發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擬對當事人進行共計逾1.3億元罰款。山西省所有發電企業幾乎都卷入了這宗反壟斷案件。
案件起因于2016年初,山西電力行業協會組織的座談會上,9家發電集團和15家獨立電廠簽下了一份行業“公約”,約定2016年第二批直供電交易報價較標桿電價降幅不高于0.02元/千瓦時。
根據用電企業舉報,執法機關經調查后認為,多項證據顯示涉案單位按約定價格實施了壟斷協議,交易量約250億千瓦時(占第二批交易總量的逾85%),交易額近80億元。
《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下發后,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華電山西能源有限公司、大唐集團公司山西分公司等19個單位對擬作出的行政處罰存在異議,并提出聽證申請。聽證會上,涉案單位和執法機關展開激烈辯論。這也是第一例具有影響力的電力價格壟斷案件。
在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山西和河南的案例,凸顯出當前市場行情下,2015年起推進的新一輪電改在落地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復雜艱難的重重挑戰。
一方面,2016年,煤電企業利潤出現斷崖式下跌,五大發電集團煤電利潤同比下降68.6%;今年一季度,在38家上市電企中,有16家一季度凈利潤虧損,19家電企凈利潤同比下滑,只有3家電企凈利同比有所增加。這樣的行情下,想讓發電企業繼續讓利幾乎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國內五大電力央企和四小發電集團都是國有企業,按照國企監管思路,管理者面臨最大的難題首先是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梢哉f新電改一開始,發電企業就面臨著如何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難題。
而在各地放開售電側改革中,售電公司數量劇增,而盈利模式相對單一,大多依靠價差從發電企業身上割肉吃。這樣的情況下,發電和售電方的沖突在所難免。
更難的挑戰在政府層面。王秀強認為,政府主管部門是市場規則的制定者、監管者,同時也是改革的對象(發改委、經信委等)。制定政策和規則要兼顧各方利益和市場化原則,本身就是一道難題。再遇到河南售電公司訴苦請愿這種情況,政府部門往往面臨兩難選擇,不偏不倚協調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以往,協調的原則無外乎一點,即平衡兼顧各方利益。但現在與以往大不同,協調應該以市場(供求決定價格是市場第一法則)為導向。再者,政府部門也在改革中不斷削權、放權,改革已經出現邊際改善,切不能再走回頭路。”王秀強稱。
原標題:發電和售電企業“鬧矛盾” 專家:向市場找辦法